1968年一个普通的晚上,一个年轻人站在军区大院门口要见粟裕,可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通行证,也没有上级领导的特别指令,警卫们不能随意放他进去。
看到自己哀求无果,年轻人拿出一件沾满了血迹的衣服,声称只要粟裕将军看到了这件衣服,一定会见自己。眼前场景让警卫们有些不知所措,他们当即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粟裕。收到报告的粟裕感到又惊又疑,就立即让人把这个年轻人带进来。刚见到粟裕,这个年轻人就一下跪在地上痛哭道:“粟裕叔叔,我求您了,您能不能救救我父亲!”
粟裕连忙把跪在地上的年轻人扶起来,询问他:“小伙子,别着急,站起来,慢慢说,你叫什么名字?你父亲是谁?”这名年轻人抑制住自己的情绪,哽咽地说道:“我是张连阳,我的父亲是张震。”粟裕的神经一下紧绷起来。张震是谁?他和粟裕有着怎样的关系?为何他的儿子会带一件血衣来找粟裕呢?
1946年6月,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休战协议,下令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,内战在即,为了有效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,按照上级指示,华东战略区对所属部队进行了重新编排。在最新成立的华中军区,粟裕和张震同属华中野战军区,粟裕是司令员,而张震是第九纵队的司令兼政委。他们的第一次见面,是因为张震要向身为司令员的粟裕汇报工作。
那时的粟裕已经是大名鼎鼎的指战员,张震在过去听到了很多关于粟裕的事迹。在他的想象中,粟裕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人,但在和粟裕的交谈中,张震发现粟裕非常的平易近人。而粟裕也发现他的这位下属年纪虽比他小,但是很多作战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,他开始默默地关注张震。
随着战役的打响,粟裕在几次战役中都大获全胜,他所带领的将士们士气空前高涨。1947年1月,由于战局部署,将原来的华中、山东野战军合并在一起合并为华东野战军,粟裕担任副司令员,粟裕仍负责各大战役的指挥。在粟裕的领导下,张震所在的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战场上屡立奇功,在这几场战役中粉碎敌军队伍,遏制了国民党的进攻势头,为后来的解放全国,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在这段过程中,张震切实体会到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才能,粟裕也认为张震是一个可造之材。1948年,党中央根据战场局势,下令建立起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,粟裕担任兵团总司令,指挥部队向江南地区前进。这时部队里的参谋职位是空缺的,粟裕一下子就想到了张震,即刻向中央进行推荐,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批准。
接到上级的命令后,张震觉得又兴奋又不安,能够在粟裕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战员手下工作,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。但是,他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,害怕自己给粟裕添乱,于是他向粟裕述说了自己内心的担心,粟裕知道后,便让张震不要担心,他们一起抗重担,这几句话让张震不安的心情得到了慰藉,给了他莫大的鼓舞,张震也承诺一定完成粟裕交给他的任务。
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,他们二人常常一起商量战术,粟裕在前方指挥,粟裕便在后勤,兵力方面给予保障,使粟裕没有后顾之忧。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遗留于徐州,逐步歼灭的作战计划,也是张震和粟裕联合向中央军委提供的建议。毛主席说粟裕是淮海战役第一功臣,那么,张震应该算是第二功臣。
新中国成立,粟裕和张震结束了多年的合作关系,分别在各自的职位上为国家发光发热。他们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了,但是多年以来的习惯,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,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对方,他们常常一起谈论世界局势,国家未来。这份在战争年代建立的友情,对彼此来说都格外珍贵。
1968年,张震因为特殊原因接受“审查”,在一个简陋的平房里被一个群众组织“看管”起来。那些人趁张震上厕所时,用一根麻绳套住他的脖子,然后把他拉到两米多高的围墙的另一边,张震顿时昏死过去。
之后的批斗中,被人用鞋打脸,用脚踢腰,还有人揪着他的头发,导致重伤,衣服被鲜血浸满,生命垂危之际,张震的妻子马龄松想到了张震的好友粟裕,便把张震身上的衣服脱下来,让儿子张连阳带着父亲的血衣,连夜前往北京找粟裕求救。来到了粟裕所在的军区大院后,却被警卫拦在门口。几经周折,终于见到了粟裕。
当粟裕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他先是训斥了拦人的警卫,此时已是深夜,但粟裕知道张震的情况刻不容缓,还是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。
晚上11点,一阵电话铃声划破了安静的房间,周总理停下上床睡觉的步伐,接通电话,电话中的粟裕焦急的声音传来:“周总理,张震受伤了,请您给点主意!”并向他报告了张震的情况。得知情况的周总理一下没了困意,周总理同样挂心张震的情况,连夜向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下达了命令,让许世友务必保证张震的安全,并且以后不准再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很快,南京军区安排张震进入军区总医院治疗,医生看到张震的脖子上的麻绳印记,都直呼太野蛮了,刚进医院的十多天里,张震一直呕吐,完全不能吃饭,只能输液。如果不是粟裕的及时相助,周总理配合协调,那张震想必凶多吉少了。在医院疗养了一段时间后,身体才有所好转。张震出院后,在粟裕的帮助下,张震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后勤部的副司令官。
后来,张震接到中央的调令时,他还是和战争年代时一样,感到非常不自信,他觉得自己只会在战场上打仗,根本不擅长后勤工作,他害怕自己做不好,会给国家添乱。
张震心情忐忑地来到了北京,粟裕问他对于新的任命,有没有什么想法,张震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担忧,粟裕则和那次一样给予了张震最大的鼓励和信任,让他不要有任何顾虑。张震得到了粟裕的支持,便表示自己一定努力学习,做好自己的新工作。
张震来到北京工作后,他与粟裕的关系更亲密了,他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日子,常常一起吃饭聊天。张震在后勤工作上遇到困难时,会去询问粟裕的意见,张震在粟裕的帮助下很快成长,不仅后勤建设严格要求,还为部队后勤建设提出新的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,这些作为都得到了中央对张震工作的高度肯定。
真诚的友谊从来都是相对的,粟裕对张震慷慨相助,张震同样也对粟裕肝胆相照。1958年,粟裕蒙冤,党中央撤销了参谋长的职位,还被冠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,之后粟裕在批斗大会上遭到千人职责。很多人认为那段时间,最支持粟裕的人就是他的一部分下属,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一直相信粟裕,坚持为粟裕平反,而这些人中也包括张震。
1981年一天,粟裕因为脑溢血病发,被送往了医院治疗。在住院期间,粟裕饱受病痛的折磨,有一天,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,便想回到自己的故乡看看,可是根据他当时的情况,最好在医院接受治疗,不宜远行。为了让粟裕在医院安心养病,张震便亲自来到了粟裕的老家,在当地拍摄了很多照片并买了许多当地特产。
张震带着这些东西和照片回到北京,粟裕看到这些东西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,这是他住院以来最开心的一天。
在粟裕住院期间,张震是往医院去的最频繁的人,除了一些日常工作汇报外,张震还经常把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讲给粟裕听,他无时无刻盼望着粟裕能够早日康复,继续回到工作岗位,他们一起为国家做贡献。可是,他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。
1984年2月5日,张震正在部队里指挥训练时,粟裕的夫人打来了一通电话,电话中说希望张震能尽快赶到医院一趟。然后电话就匆忙挂断了,张震的直觉告诉他,粟裕在医院肯定有特殊情况,可他没有想到,这竟然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。
张震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时,粟裕的病床前已经站满了人,他们是粟裕的亲人,属下,张震穿过人群看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粟裕,想到他在自己退缩时曾对自己的鼓舞,想到他和粟裕一起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,想到他对自己的仗义义相助,一时间,张震的心中五味杂陈。
1984年2月5日4点33分,77岁的粟裕在北京病逝,在他生命的最后的几个小时里,张震一直陪在粟裕床前,粟裕已经说不出话,只是静静的望着身边的人,张震从他的眼神中,张震深深地感受到了粟裕对自己的期望。
粟裕将军去世之后,张震的内心十分痛苦,常常会回忆起两人并肩作战的日子,有时候想着想着,便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。每到粟裕的忌日的这一天,不管张震有什么事,他都会雷打不动的去为粟裕扫墓,而且还经常去粟裕家中看望粟裕的夫人和孩子们,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。
之后,张震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,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之一。位高权重的他,最大的心愿还是能够彻底平反粟裕的冤案,直到1994年,距离粟裕将军去世已经过去十年了,他对粟裕的夫人楚青说:到时候了。
1995年,刘华清、张震,在报刊上发表了纪念粟裕将军的文章,追忆粟裕不凡的一生,赞颂他对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。这篇文章中说明了粟裕以往受到了不正确的批评,还原了粟裕将军的本来面貌,让大众对粟裕将军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。从此,粟裕的冤案彻底被清洗。
后来,楚青要继续完成《战争回忆录》,这是粟裕生前未完成的一本回忆录。张震知道后,便对楚青承诺,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,随时都可以找他咨询,因此《战争回忆录》的后半部分,关于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的经历,基本上都是在张震的协助下写完的,粟裕的卓著功勋以及非凡的战术战略也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录。
1985年以后,张震曾经先后三次向中央提出退休的申请,由于他在岗位上的出色表现,申请每次都被完好无损地送回来,甚至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还亲自对他说,希望他能够继续在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,就这样,直到1998年,张震才终于退出了领导岗位,这一年的他已经84岁了。
粟裕诞辰80周年纪念日,在湖南会同有一个“粟裕纪念碑揭幕仪式”,张震再次来到粟裕的故乡,他让人隆重安排现场仪式,而且还亲自准备了发言稿。仪式当天,张震身穿军装准时抵达现场,张震在现场说:“粟裕将军虽然离开了,但他永远是我心中的好领导。”
粟裕去世20周年,张震像往年一样去给粟裕扫墓,此时的张震已经90岁高龄。这一次,他和往常不太一样,在粟裕将军的墓前驻足良久,老泪纵横,在离开之前,张震摸着墓碑说道:“老领导,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,如果有下辈子,我希望我们还能当你的下属,我们还能一起战斗!”
革命岁月已经过去,但是粟裕与张震的革命友谊却历久弥新,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并肩作战,所向披靡,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,雪中送炭,在天人两别时,深刻怀念。他们的真挚友谊让人动容,他们对于国家所做出的奉献更是世人楷模。

